宋哲宗孟皇后(1073——1131)是宋高宗赵构的伯母,但宋高宗却视孟皇后为自己生母一般孝顺。

  史载:

  帝事太后极孝,……患风疾,帝旦暮不离左右,衣弗解带者连夕。

  绍兴元年(1131年)4月,孟皇后病逝于越州行宫(今浙江省绍兴市)。史载:

  后崩,上哀悼甚,不能视朝者累日。

  孟皇后去世后,初谥为昭慈献烈,绍兴三年(1133)改为昭慈圣献。《宋会要辑稿》详细介绍了了宋高宗为孟皇后改谥的原因:

  明德有功曰昭,视民如子曰慈,聪明睿智曰献,安民有功曰烈。后改昭慈圣献,备物成器曰圣。

  所谓圣,是宋代皇后中绝无仅有的至尊谥号。

  

  孟皇后是宋哲宗第一任皇后,她一生3次被立、2次被废、2次垂帘听政,是中国古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皇后。

  孟皇后因为被废居住在道观,后来她居住的两个道观又先后失火,她独居在相国寺前的一处破败的民房,不想因祸得福逃过金军的掳掠,和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成为北宋皇朝硕果仅存的两位核心皇室成员。

  群龙无首之际,靖康二年(1127年)4月孟皇后被尊奉为皇太后,临朝听政,她决定立赵构为帝。在为此目的颁布《皇太后告天下手书》中说到:

  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兹为天意,夫岂人谋

  这篇诏命是由太常少卿汪藻(汪彦章)撰写,但用的是孟皇后的口气,口气当然并不重要,不过这样一种传承统绪的方式,使得宋高宗赵构的皇位继承的法统渊源上溯哲宗皇后,解决了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掳走后形成的法统真空问题,之后宋高宗虽然没有成为上述诏书中预期的中兴之祖,但南宋合法性不容挑战从而带来相对稳定的最高权力传承都离不开孟皇后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智慧。

  建炎三年(1129)苗刘之变,孟皇后(此时称隆佑太后)被苗刘推出再度垂帘听政,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与叛将温语周旋,暗中通过韩世忠妻子梁氏与韩世忠等将领联络,最终平乱,平乱当天还政于宋高宗,再度为南宋政局稳定立下大功。

  有学者称赞赵宋以汪彦章代皇太后告天下手书为第一,指出:

  (孟皇后)乃先朝被废之皇后,以失去政权资格之人,而欲建立继承大统之君主,本非合法,不易立言(所以汪藻这么立论表达非常出色)

  但是,孟皇后之废立本身带有新旧党争色彩,她作为高太后亲选的孙媳妇,本身是一个号召性的象征,失去政权资格在更高的大义名分面前并不重要。

  

  袁鹏飞先生在《 两宋风云 > 第七讲 《赵构继统》中说:

  赵构从张邦昌手中接过皇位,这里面便产生了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因为张邦昌的皇位是金国人册立的,赵构从张邦昌手里接过皇位,那他跟金国是什么关系?这样一来,罗圈架就打不清了,他的法统就遭到了质疑。所以,在当时宋朝军民的眼里,赵构多少有点来路不正。

  其实,因为有孟皇后在在过程中发挥了上述作用,这个法统受到质疑和来路不正其实是完全不成立的。

  宋高宗赵构的母亲是宋徽宗的低级嫔妃,他本人在皇室中的地位并不高,从孟皇后这里获得皇位对他至关重要,这是他后来如此孝顺孟皇后的根本原因。

  

  另外一个方面,虽然宋高宗被史书评价为“偷安忍耻,匿怨忘亲”,但除了对徽钦二帝的态度,他对自己的母亲(韦贤妃)、妹妹(柔福帝姬)等都是很亲爱厚道的,孟皇后对自己有厚恩,再加上没有利害冲突,更可能赵构从比自己年长34岁的伯母身上,也确实获得了关切和母爱(孟皇后无子)。

  绍兴元年皇后去世,享年59岁,她

  殡于会稽上皇村,附神主于哲宗室,位在昭怀皇后上。

  孟皇后最终风光大葬,备极哀荣,也在名位上战胜了自己的死敌宋哲宗第二任皇后刘皇后,可她祸福倚伏的一生让人无限感慨——如果让当初那个十来岁的女孩自己选,她会不会选成为皇后,只怕也在未定之天。

  

  (位于绍兴城东南约18公里的皋埠镇攒宫村。这里筑有我国南宋时期的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和度宗永绍陵等六个皇帝的陵墓,所以俗称"宋六陵"。其实它还包括了北宋哲宗皇后孟氏、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徽宗及南宋皇后与皇室大臣的坟墓,是江南一带规模最大的皇陵区。1989年被浙江省人民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